物流概念本质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19 08:14:55
在目前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中,有一些偏离了物流的本质。大件运输一般是指大设备的运输配送。大件是在重量、体积上占有优势的物品,在运具上,大件物品有严格要求,不是一般的运输车辆可以完成运输的,需要用到特殊的运输工具来完成。超限设备(货物)是指装载轮廓尺寸超过车辆限界标准;超重设备(货物)是指车辆总重量对桥梁的作用超过设计活载。佛山物流公司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珠三角物流公司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到位,否则,整个生产过程便成了无米之炊;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实现生产的流动性。就整个生产过程而言,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运输费用而降低成本,通过优化库存结构而减少资金占压,通过强化管理进而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有效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对物流申报的把握存在偏差,注重物流活动的管理,而非物流活动本身;第二,对运输与物流关系的模糊理解,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混淆了物流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物流概念;第四,对物流的发展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熟悉物流系统集成范围的扩大过程。本文提出,正确认识物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应站在发货人企业的角度,牢牢把握系统集成的主线,但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可能有不同的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物流概念已经引入中国近二十年,但在实践中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一些反映了物流本身的多样性和发展特征,一些解释和理解偏离了物流的本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是定义和认识事物的基础。对理论的系统掌握始于对相关概念的准确理解。如果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就失去了相互沟通的基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虑这个问题。
第二,物流概念模糊不清的根源。
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实践中对物流活动的感受各异,加之物流宣传上的混乱,导致了人们对于物流概念理解上的不一致。其中有些理解并没有反映出物流概念的本质,而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物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1、物流定义的把握存在偏差。如果我仔细地阅读有关物流的专业材料,就不难发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或199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物流的意义不是物质运动本身,而是物流活动的管理。
美国营销协会在20世纪50年代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从生产阶段到消费或利用阶段的运输和货物处理活动的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世纪90年代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从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定义本身表达的是物流管理,即物流活动的管理。如果我们孤立地看待物流活动,那么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从供应地流向消费地。这种活动或现象本身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不是在物流概念存在并引起我们的注意之后。